欢迎访问中华伊氏宗亲网!
  • 官方微信
  • 注册 登录 会费缴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姓氏文化

    伊姓溯源

    发布日期:2017/1/14     信息来源:中华伊氏宗亲网      点击:3258次

    第一个渊源:源于伊祁氏,出自远古帝王唐尧,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今河北顺平),他出生时,寄养于伊侯长孺家,因此称他为伊祁氏,其后裔子孙便以伊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有一说,尧帝出生在伊水边,为了纪念他的出生地,所以姓伊,在尧的后代中,有人就继承了伊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商朝大臣伊尹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商王朝的开国贤臣伊尹,姒姓,是夏禹的后代。他曾居于伊川(今河南伊川),因此以其居住地伊水为姓氏。伊尹后来辅佐成汤战败夏桀,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伊尹,名挚,是有莘人(今山东曹县)。著名夏末商初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伊尹生有儿子伊陟,成为伊氏的始祖。该支伊氏一族最早成望于陈留郡,即今河南省的开封市。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伊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伊耆,是西周时期隶属于秋官府司管辖的一种官位,专职主管农政,即原先的神农氏之职,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

    这在典籍《周礼·秋官》中有记载:“伊耆,古王者号。后王识伊耆氏之旧德,而以名官。”

    在伊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伊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伊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部大可汗拓跋邻(北魏献帝拓跋弘),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建伊娄部,为鲜卑民族中显赫的贵族部落氏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强化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伊娄氏分改为两支汉字单姓:一支为娄氏,一支为伊氏。   该支鲜卑伊氏族人,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回教民族说》中的记载:“伊司马仪之后裔姓伊”。

    回族伊氏,实际上最早主要是取自伊斯兰教圣人“伊布拉欣”(Ibrahim)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又称“易卜拉欣”、“亚伯拉罕”。伊布拉欣与阿丹、努哈、穆萨、尔撒和穆罕默德并称为安拉的六大使者,系犹太教和基督教推崇的圣人和希伯来人的祖先。许多在中国的伊斯兰教教徒皆以其名字为汉化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在回族伊氏家族中,也有来自清朝时期改氏的,如清朝内务府大臣密咱按布,就是回族人,他曾请旨改姓为伊氏并得到恩准,其后裔子孙成为回族伊氏的另一支。

    伊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等地。

    第六个渊源: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鄂伦春族自治旗志》记载:

    鄂伦春族阿其格查依尔氏,满语为Acigecalr Hala,该氏族有两个分支,即伊格吉依尔氏、嘎格达伊尔氏这两支,后多冠汉姓为伊氏、阿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拜都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id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白氏、伊氏。

    ⑵.蒙古族纳伊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yi Hala。所冠汉姓即为伊氏。

    ⑶.蒙古族伊图默氏,亦称伊图玛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tumo Hala。所冠汉姓多为伊氏。

    ⑷.蒙古族伊勒们氏,世居敖汉(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men Hala。所冠汉姓即为伊氏。

    ⑸.蒙古族伊尔佳氏,亦称伊佳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r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伊氏。   ⑹.蒙古族岳诺特氏,亦称岳诺托氏、亦日呼德氏、闫忽德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伊氏、阎氏、门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满族的社会组织》等记载:

    ⑴.满族楚库勒氏,亦称车勒库勒氏、褚库尔氏、车克里氏,以地为氏,满语为Cukule Hala,世居楚库勒(今黑龙江黑河江北俄罗斯境内褚库尔村),后多冠汉姓为伊氏、楚氏、金氏。

    ⑵.满族伊伯氏,满语为Ibe Hala,汉义“前进”,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伊氏、钱氏等。

    ⑶.满族嘉穆湖觉罗氏,亦称嘉穆呼氏,实为伊尔根觉罗氏居住在嘉穆瑚城的族人(今黑龙江宁安),以地为氏,满语为Giyamhugiol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伊氏。

    ⑷.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移喇部,即辽国契丹族国姓耶律氏部族,满语为Ilan Hala,汉义“三”,世居三姓(今黑龙江依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伊氏、刘氏、王氏、肖氏、萧氏、李氏、黄氏、白氏等。

    ⑸.满族伊穆氏,满语为Imu Hala,世居红云堡(今辽宁沈阳西部五十公里处),所冠汉姓即为伊氏。   ⑹.满族伊苏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移室部,以姓为氏,满语为Isu Hala,汉义“素面青缎”,世居苏瓦蜒沟(今吉林双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伊氏、苏氏等。

    ⑺.满族伊尔哈氏,满语为Irha Hala,汉义“彩色绸缎条”,这是满族的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有此姓,后多冠汉姓为伊氏、尔氏等。

    ⑻.满族伊库鲁氏,满语为Ikulu Hala,世居诺罗(今黑龙江饶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伊氏。   ⑼.满族伊穆图氏,满语为Imutu Hala,世居地待考,后多冠汉姓为伊氏。

    ⑽.满族伊克得里氏,满语为Ikderi Hala,据史籍记载,满族姓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属于尼马察女真,后多冠汉姓为伊氏。   ⑾.满族岳察氏,亦称伊察氏、绕缠氏,满语为Yoca Hala,汉义“痒”,世居胡什塔(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后多冠汉姓为伊氏、岳氏等。

    ⑿.满族伊麻斯氏,满语为Imaci Hala,汉义“鱼”,为非常古老的满洲部族,人数很少,有四个分支,清朝晚期多冠汉姓为伊氏、于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组织机构

    更多...

    会 长:伊士哲 (北京市)
    常务副会长:伊建敏(浙江杭州)
    秘书长:伊奎鑫(浙江湖州)
    常务副秘书长:伊国伟(河南郑州)
    顾问委员会:伊国华
    宗亲联络委员会:伊国伟
    宗谱族谱委员会:伊海誉
    文献史料委员会:伊利善
    文教礼仪委员会:伊淑贵
    内外宣传委员会:伊 伟
    伊氏企业家联谊会:伊国涛

    宗族贤达

    更多...

    功德簿

    查看更多
     伊国涛1000元江西石城
     伊新和1000元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
     伊延军50元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伊晓200元福建宁化
     伊泽鸿200元福建宁化
     伊理安200元福建宁化
     伊泽兴200元福建宁化
     伊健200元福建宁化
     伊小斌200元福建宁化
     伊瑞生200元福建宁化
     伊少华200元福建宁化
     伊金周200元福建宁化
     伊年柏200元福建宁化
     伊宏聪200元福建宁化
     伊宏岩200元福建宁化
     伊东华200元福建宁化
     伊爵义200元福建宁化
     伊贤明200元福建宁化
     伊贤进200元福建宁化
     伊泽晟200元福建宁化

    志愿者

    更多...

    公益平台

    更多...

    伊商城

    更多...
    伊氏首页 宗族动态 伊氏名人 姓氏文化 伊家商城 会员天地 投稿通道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