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伊氏宗亲网!
  • 官方微信
  • 注册 登录 会费缴纳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三明伊氏考略

    发布日期:2017/1/14     信息来源:中华伊氏宗亲网      点击:5847次

    一、源流

    伊姓出源出二:

    (一)伊氏为唐尧的后裔。

    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寄养于伊侯长孺家;裔孙伊尹,名字叫挚,曾居在伊川;其后裔以居地“伊”为姓。所以,《元和姓纂》载:“伊氏出自帝尧祁氏,裔孙伊尹名字叫挚,为商汤的贤相,生儿子伊陟,就是伊姓的始祖。”
    (二)其他姓改姓伊。

    《魏书·官氏志》载:后魏鲜卑族有可汗拓拔邻,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后分改为两支单姓,一支姓娄;一支姓伊,亦称伊氏。
     

    汉族伊姓以伊尹为得姓始祖。伊尹居于伊川(在今河南省的伊河一带)。河南应是伊姓最早的发源地。两汉时,伊姓以河南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衍,并开始进入山东、山西等地。河南的陈留(今河南开封)、洛阳都成为伊姓重要的郡望地。西晋“永嘉之乱”后,随着晋王室的南移,伊姓族人也和中原移民潮一起向南迁徙。唐代始,伊姓开始进入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唐乾符二年(875年),伊文敏、伊文景,为避乱,从河南开封的陈留迁居福建的宁化;其后裔分衍于福建、江西各地。至宋代,伊姓已遍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河北、天津、北京、江苏、福建、广东、云南及东北地区等地。

    伊姓是以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长期的迁徙和发展中形成的郡望地有:陈留、河南、山阳;主要堂号有:任圣、陈留、河南、山阳等。如今,伊姓虽然广泛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北、天津、北京、福建、江西以及东北各地,但以河北省伊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汉族伊姓总人口的39%。伊姓人口比较少,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列在第300位以后。

    二、入明与迁徙

    唐乾符二年(875年),伊文敏偕其弟伊文景,为避乱,从河南开封的陈留县临清乡迁居福建的宁化武曲锡源驿(今宁化河龙乡境),号永丰里。据宁化中沙(伊屋、何屋)《伊氏族谱》载,伊氏世居河南开封的陈留县临清乡。迁居宁化后,有必豪、必富相依而居之地曰上伊,必隐附近而居之处曰下伊。传至伊景宗时,迁本里泗洲坑。其后裔伊崇村徙居上杭。明万历八年(1580年),伊崇盛迁居清流。另据宁化伊氏后裔伊昭浩整理的《伊氏家族源流》载,唐乾符二年,伊文敏、伊文景自汴州(河南开封)陈留县经湖北、江西进入福建,卜居宁化武曲锡源驿。伊文敏有2个儿子:伊崇、伊显。伊崇无子;伊显有5个儿子。唐大顺二年(891年),伊显的五子分为五房:伊必豪居武曲桥头,伊必富居上伊,伊必隐居下伊,伊必达居宁化城外,伊必文居陈家坊。伊必富的次子伊崇盛迁居清流;伊必豪的第三子伊崇本徙居上杭;伊必文的裔孙伊五益移居泗洲坑。据江西石城《伊氏绿水分修族谱》载,伊文敏、伊文景的后裔分衍于福建的长汀、连城和江西的赣县、兴国、于都、宁都、瑞金、吉安、石城等地。

    三明市有伊姓人口3838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90位,占全市总人口的0.14%;其主要集中宁化县、三明市区。其中,宁化县有伊姓人口3385人,占全市伊姓总人口的88.20%;具体分布为:三明市区141人(其中梅列区97人),永安市43人,明溪县58人,沙县16人,清流县35人,宁化县3385人,尤溪县5人,将乐县28人,大田县1人,泰宁县5人,建宁县122人。

    三、谱牒与文物

    宁化中沙(伊屋、何屋)《伊氏族谱》

    宁化中沙(伊屋、何屋)《伊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唐乾符二年(875年),伊文敏偕其弟伊文景,为避乱,从河南开封的陈留县临清乡迁居福建的宁化武曲锡源驿,开基宁化伊氏一族。

    四、人物

    (一)古代

    伊天佑

    伊天佑,宁化城关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以岁贡入京候选,授湖南省桃源县任知县。桃源县久无城墙,无人过问。天佑到任,亟想改革陋习,烧掉将军庙,变卖庙产,用于修城墙。按常德府惯例,所辖各县每年要积“无碍官银”三千两,作为新任太守的寿礼。天佑到任后,拒送“无碍官银”。桃源县是常德府赋税最重的一个县。历任知县为了不影响考绩,都把下年的新税挪补上年的欠数,积欠数量已上万。天佑施行“四六带征”的办法,使百姓负担得以减轻。无奈上司认为天佑催征不力,考绩很差,难于重任,以此冷落天佑。而天佑却理得心安,处之泰然。

    伊尧夫

    伊尧夫,宁化人,明代恩贡,曾任平和知县。

    伊俊

    伊俊,宁化人,明代岁贡,曾任霑益州知州。

    伊朝栋

    伊朝栋,宁化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光禄寺卿。

    伊秉绶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又号默庵,宁化县城关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授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乾隆五十七年升任刑部主事。嘉庆三年(1798年)升刑部员外郎,奉命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嘉庆四年晋升刑部郎中。未几,出任广东惠州知府。伊秉绶在惠州,问民疾苦,兴利除弊,百废皆兴。嘉庆七年,惠州大旱,陈烂屐四串通勾结不法役吏趁机抢掠,又适博罗绞犯越狱,总督吉庆仓皇失措,提督拥兵不前。伊秉绶每每愤懑请兵益力,触怒吉庆,遂以“失察教匪”被罢官入狱,遣戍军台。会新督倭什布巡视惠州,士民数千为秉绶鸣冤,倭什布将实情呈报朝廷,奉嘉庆皇帝命,秉绶免罪平反。嘉庆十年,扬州水灾,两江总督铁保荐举伊秉绶,前往南河、高邮、宝应勘察灾情。下河灾民三万余人逃荒到府城,伊秉绶劝富商巨室捐输六万余金,于寺庙立棚厂,安置饥民,依人口赋米赈钱,又于每邑置粥厂,以食贫黎。百姓歌功颂德。嘉庆十二年,秉绶调任河库道,旋又调两淮盐运使。秉绶知惠州、扬州两府,均有德惠政声,为清一代名吏,但他从不以功自居。在扬州时,他主动从商富集居的豪华新城住所“休园”,迁至平民所居之旧城“黄氏园”,取名其寓所为“湖上草堂”,保持爱民本色。嘉庆十六年秋,他重访惠州,邑人争相迎接,至丰湖书院,见辟伊公祠祀己,着令撤去。嘉庆二十年夏,伊秉绶启程入京,途经扬州时,猝得肺疾,于九月十一日病逝于扬州,归葬宁化曹坊石牛驿(今上曹村)。伊秉绶爱好绘画、治印、诗文,尤善书法,时有“南伊北邓”(伊秉绶、邓石如)之誉,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他字工四体,行书、篆体均精。所作隶书,举世叫绝,其体貌鲜明,用笔圆浑,近于缪篆,横平竖直,不喜作波挑燕尾,即便作,亦意到即止,而结体则在方正之中,巧作疏密聚散变化,长短方圆,敢于扬抑。故布白宽博,气韵生动,雍容高雅,痛快自然,为隶书开一新生面。

    伊云崧

    伊云崧,宁化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曾任徐闻知县。

    伊予先

    伊予先,宁化人,清代举人,曾任桂东县令。

    伊念曾

    伊念曾,清代宁化城关人,曾任绍兴府同知。

    伊性存

    伊性存,清代宁化城关人,曾任江苏同知。

    伊逢吉

    伊逢吉,宁化人,清代举人,曾任当阳知县。

    伊绍鉴

    伊绍鉴,宁化人,清代举人,曾任石城知县。

    伊象昂

    伊象昂,宁化人,清代解元,曾任永嘉知县。

    伊廷惠

    伊廷惠,宁化人,清代武举人,曾任永绥协镇。

    伊宗陶伊宗陶,宁化人,清代拔贡,曾任内阁中书。

    (二)现代

    伊远昌

    伊远昌(1912~?年),建宁县客坊银珠坪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红军,民国23年4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1956年12月追认为革命烈士。

    组织机构

    更多...

    会 长:伊士哲 (北京市)
    常务副会长:伊建敏(浙江杭州)
    秘书长:伊奎鑫(浙江湖州)
    常务副秘书长:伊国伟(河南郑州)
    顾问委员会:伊国华
    宗亲联络委员会:伊国伟
    宗谱族谱委员会:伊海誉
    文献史料委员会:伊利善
    文教礼仪委员会:伊淑贵
    内外宣传委员会:伊 伟
    伊氏企业家联谊会:伊国涛

    宗族贤达

    更多...

    功德簿

    查看更多
     伊国涛1000元江西石城
     伊新和1000元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
     伊延军50元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伊晓200元福建宁化
     伊泽鸿200元福建宁化
     伊理安200元福建宁化
     伊泽兴200元福建宁化
     伊健200元福建宁化
     伊小斌200元福建宁化
     伊瑞生200元福建宁化
     伊少华200元福建宁化
     伊金周200元福建宁化
     伊年柏200元福建宁化
     伊宏聪200元福建宁化
     伊宏岩200元福建宁化
     伊东华200元福建宁化
     伊爵义200元福建宁化
     伊贤明200元福建宁化
     伊贤进200元福建宁化
     伊泽晟200元福建宁化

    志愿者

    更多...

    公益平台

    更多...

    伊商城

    更多...
    伊氏首页 宗族动态 伊氏名人 姓氏文化 伊家商城 会员天地 投稿通道 关于我们